居家生活生活風格

【元宵節小知識】元宵的由來、傳說與習俗

By 團團賺編輯 2022/01/20

【元宵節小知識】元宵的由來、傳說與習俗

撰文/Cara Huang

元宵節是春節的尾聲,有「小過年」之稱,也是農曆年中第一個滿月的夜晚,象徵著一元復始、大地回春的好意象;在元宵節,家家戶戶張燈結彩、吃元宵、猜燈謎、放煙火、出門賞月等,透過熱鬧的活動一起歡度這個愉快的節日,慶賀過年新春的延續。

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?這些有趣的活動或習俗是怎麼開始的呢?小編整理了元宵節的小故事與習俗,並分享台灣各地獨特的慶典活動。讓我們一起歡慶元宵節吧!

元宵節日期(農曆與國曆)

每年農曆春節過年後,迎來的第一個傳統節日就是元宵節了。正月是農曆的「元」月,古人稱夜為「宵」,所以農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,而 2022 年元宵節的日期為國曆 2 月 15 日。

元宵節傳說與由來

想到元宵節,許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的就是夜晚美麗的花燈。元宵節的由來有幾個說法,其中,據聞點燈的習俗源自於漢朝,傳說在正月十五這一天,漢武帝會舉辦特別隆重的祭祀活動祭祀太乙,通宵不眠、隆重而盛大的燈火祭祀,成為了張燈結綵的起源。

而正月十五成為傳統節日,則源於東漢明帝時期;受到佛教文化傳入的影響,漢明帝篤信佛法,下令這一天晚上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,民眾也紛紛效仿,由宮廷到民間,逐漸成為大街小巷都會慶祝的熱鬧傳統節日,也就是大家現在熟知的元宵節。

和其他民間習俗一樣,吃元宵的由來也是眾說紛紜。根據中國學者推測,最早可能起源自唐代的「粉果」,到了宋代被稱為「圓子」或「浮圓子」,到明朝才改稱「元宵」。

元宵節習俗:吃元宵、花燈、元宵慶典

吃元宵:團團圓圓,和睦幸福

    • 元宵最早稱為「浮元子」或「湯糰、湯圓」,這些名字和「團圓」字音相近,象徵家人團圓、幸福美滿。元宵常見的內餡包含白糖、芝麻、豆沙、核桃仁、果仁、棗泥等,用糯米粉包成圓形,圓滿甜蜜,寄託了對生活的美好盼望。

賞花燈、猜燈謎:燈花搖曳,增添節日氣氛

    • 許多大小朋友都相當期待在元宵節晚上提著燈籠出門玩樂,街頭巷尾各式各樣的美麗花燈點亮了夜晚,增添專屬於節日的熱鬧氛圍。除了參與各地舉辦熱鬧的燈會活動之外,有些店家的門口也會展示應景的花燈,或者舉辦有趣好玩的猜燈謎活動,讓元宵節賞燈的群眾駐足猜玩。

Source:鹽水蜂炮 facebook

元宵慶典:熱鬧非凡的慶典活動

    • 元宵節是傳統過年的最後一天,為了慶祝元宵節,台灣有「北天燈、南蜂炮、東寒單、西乞龜、中火旁龍」不同的慶典習俗活動,為新的一年祈福與驅邪。
      • 北天燈:天燈又稱孔明燈,充滿故事的山城平溪,總會在元宵節舉行平溪天燈節,讓人們可以透過點燃天燈,傳遞幸福心願。
      • 南蜂炮:台南鹽水蜂炮是世界三大民俗慶典,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活動之一,鞭炮有如蜂群傾巢而出的熱鬧盛況,迄今已有百年傳統。
      • 東寒單:台東元宵炸寒單已經有 50 多年的歷史,透過陣頭神明遶境遊行,以及傳統「 炮炸寒單爺」的民俗活動的活動來慶祝元宵節。
      • 西乞龜:乞龜乞綵乞平安,澎湖的大小廟宇會在元宵節期間,提供平安龜供民眾向神明乞求回家,祈願家人一整年平安順遂、財運亨通。
      • 中火旁龍:「火旁龍」客語是「炸龍」的意思,是苗栗在元宵節的主要慶祝活動,利用鞭炮、蜂炮炸舞龍去邪(去舊)迎新年,有迎春納福的意涵,也有文化傳承的意義。

發佈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,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

標籤:

元宵節

Facebook Comments

社群分享

作者|團團
最喜歡揪團跟分享優惠新知了!
關閉選單